企业资讯>行业文章>正文

苏东坡令人喷饭的庐山真面目

发布时间:2017年08月04日

分享:

导读

历史人物的才情与趣味,让文化变得更加迷人,令过往旧事充满活力。苏东坡,文艺才能独步天下。后代眼中的他,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,伟大的人道主义者,百姓的朋友,大文豪,大书法家,大画家,造酒实验家,工程师……种种不一而足。总之,世上有一个苏东坡,却不可能有第二个。


 

历史人物的才情与趣味,让文化变得更加迷人,令过往旧事充满活力苏东坡,文艺才能独步天下。后代眼中的他,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,伟大的人道主义者,百姓的朋友,大文豪,大书法家,大画家,造酒实验家,工程师……种种不一而足。总之,世上有一个苏东坡,却不可能有第二个。


关于他的故事真是太多了,就拿最简单的罗列,与他有关的成语,一时半刻都数不过来。令人喷饭的是,令人喷饭这四个字,竟然是个成语,其来源,正是出自于苏东坡。


雪泥鸿爪、夜雨对床、河东狮吼、不合时宜、胸有成竹、出人头地、水落石出、明日黄花、海屋筹添、芳留玉带、琴操参宗、沧海一粟、人生如梦、行云流水、捕风捉影、逢场作戏、暗送秋波、过眼烟云、超然物外、俗不可医、冰肌玉骨、出人头地、诗中有画、铢积寸累、得其三昧、淡装浓抹、燕瘦环肥、后会无期、不绝如缕……像诸如此类的成语,还有很多很多,都是源自于他,或者与他相关。而几乎每一个词句,都有一个故事,一个典故。



明代·张瑞图·后赤
壁图


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原来苏东坡的真面目,还带着一个成语发明创造家的称号。不过,这仅是他其中的一面。至少,他还有美食家的称号。他有一篇赋,写出了美食的无穷美妙。


《老饕赋》

庖丁鼓刀,易牙烹熬。水欲新而釜欲洁,火恶陈而薪恶劳。九蒸暴而日燥,百上下而汤鏖。尝项上之一脔,嚼霜前之两螯。烂樱珠之煎蜜,滃杏酪之蒸羔。蛤半熟而含酒,蟹微生而带糟。盖聚物之夭美,以养吾之老饕。婉彼姬姜,颜如李桃。弹湘妃之玉瑟,鼓帝子之云璈。命仙人之萼绿华,舞古曲之郁轮袍。引南海之玻黎,酌凉州之蒲萄。愿先生之耆寿,分余沥于两髦。候红潮于玉颊,惊暖响于檀槽。忽累珠之妙唱,抽独蠒之长缲。闵手倦而少休,疑吻燥而当膏。倒一缸之雪乳,列百柂之琼艘。各眼滟于秋水,咸骨醉于春醪。美人告去已而云散,先生方兀然而禅逃。响松风于蟹眼,浮雪花于兔毫。先生一笑而起,渺海阔而天高。


在苏东坡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中,他不断辗转于半醉半醒、半饥半饱之间。虽然仕途多舛,但豁达乐观的心态却始终贯穿着他的人生,对吃的嗜好,也是出入相随。


苏东坡爱吃,还吃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他不屈不挠,坚持己见,从他的吃和吃出的诗中,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苏东坡高尚品格和坚强精神,而且更能够体会到,那个时代赋予人们的生活美学与禅意思想。



肉形石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
红烧肉,中国人食谱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式,以味醇汁浓、肥而不腻、入口香糯而让吃货们欲罢不能。今天的人们相信,这种成功地将猪肉中的油腻,转化为醇厚美食的烹饪技术,正是苏轼发明的,人们将这道美食命名为东坡肉东坡,是黄州的一块撂荒旧营地,苏轼在这里开荒耕种,亲近自然,自号东坡居士。


湖北黄州,在十一世纪,还算是一个蛮荒之地。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,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一个低潮期,因为乌台诗案,他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,是一个低微而没有实权的闲职。但这位乐天派的诗人,则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人生的乐趣。而品尝一次美食,显然可以让黯淡的世俗生活,焕发出舒心的光彩。


元丰三年,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冈,当地猪多肉贱,东坡作《食猪肉诗》云:黄州好猪肉,价贱等粪土。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慢着火,少着水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每日起来打一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元丰八年,东坡从黄州复出,但没过多久再遭排挤,元祐四年被调往杭州任太守,其间东坡指挥民众疏浚西湖、修建湖堤,杭州百姓感其恩德,送来了猪肉和酒。有一种说法,苏东坡给厨工批了个条子:酒肉一起送,给那些修浚西湖的民工。结果,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,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,香飘西湖,令人垂涎欲滴。经过几番锤炼发展,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,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。



明代·文徽明·赤壁图


东坡肉的做法,说来并不复杂: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一寸许的方块,加入酒、酱油腌渍,装进陶钵,再加少许水,在炭炉上细火慢炖。经过文火长时间的煮炖,肥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将减少30%至50%,胆固醇将减少50%至60%,火的洗礼不但让食物更美味,也更健康。对东坡肉的制作来说,火候很重要。正如苏东坡诗中所说的那样:慢着火,少着水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


在失意的岁月里,每天一碗红烧肉,将诗人的一肚子不合时宜替换成一肚子美味,苏东坡的人生和胃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。



金代·武元直·赤壁图


苏东坡好吃,除去东坡肉的典故之外,在其很多诗文中也常见美食,他在《初到黄州》中说:长江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。写《煮鱼法》,细致入微,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;做《东坡羹赋》及《菜羹赋》,不独原料工艺,还强调:不用醯酱,而有自然之味;不用鱼肉无味,而有自然之甘。用蔓菁、白菜、萝卜做的菜粥,能吃出自然之甘来。


他在《论食》中说:烂蒸同州羊羔,灌以杏酪,食之以匕不以箸;南郡麦心面,作槐芽温淘,渗以襄邑抹猪炊、共城香粳,荐以蒸子鹅;吴兴庖人斫松江脍。即饱,以庐山康王谷廉泉,烹曾坑斗品茶。将饮食之乐与美文融为一体,让后人读之,口涎不止。 


苏东坡喜欢追求极致的美食,连河豚的剧毒都吓不退他,盛赞河豚之鲜美值得一死。但若据此以为苏东坡耽于享乐溺于口腹,则大错特错。苏东坡曾与刘贡父言:轼与舍弟习制科寺,日享三白,食之甚美,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。贡父问三白何物,答曰:一撮盐,一碟生萝卜,一碗饭,乃三白也。可见,苏东坡对于吃喝,亦是能简淡平易的。细细推敲他的美食诗文,大多数写的是民间的家常菜肴。



清代·华喦·噉荔图


苏东坡一生多起多落,先是被贬黄州,后是谪往惠州,最终流放到海南岛。在黄州时,他就写下了许多美食文章,宋时的岭南瘴气弥漫环境恶劣,可是苏东坡却说: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儋州的日子十分清苦艰难,可是他对儿子苏过说: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,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,如果朝廷里那些大官,知道这里有如此美味,说不定都要学我犯错误,被发配到海南来分享佳肴呢!


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胃口、好心胸,不管身处什么样的困厄,苏东坡照样都能坦荡淡定,苦中寻乐。



唐宋八大家

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、苏洵、苏辙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曾巩



分享:

扫二维码关注微信

热门文章推荐

香事、茶艺、插花,被视为中国的生活雅事,是中式生活的体现,体现了国人待人接物、修身养性的生活哲学。【详情】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×
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