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为中国岁时传统节日,体现传统的岁时文化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意识,同时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。是岁时节日民俗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,既体现了宋代丰富的人文意蕴、民俗文化,又表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精神风貌。
重阳节为中国岁时传统节日,体现传统的岁时文化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意识,同时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。是岁时节日民俗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,既体现了宋代丰富的人文意蕴、民俗文化,又表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精神风貌。
清代·对菊图
放假
北宋初年,宋太祖颁布诏令:除旧制给假外,每月旬假、上巳、社日、重午、重阳,并休务一日。(《文献统考》卷107)当时重阳节只放一天假。
宋神宗即位后,放假时间有所延长:元日、寒食、冬至各七日,上元节同,天庆节、夏至、先天节、中元节、下元节、降圣节、腊日各三日,立春、人日、中和节、春分、社日、清明、上巳、天祺节、立夏、端午、初伏、中伏、立秋、七夕、末伏、重阳、立冬各二日,上中下旬又各一日。(《香祖笔记》卷5)将重阳节的假期延长到了两天。
乡村小学的放假时间就更长了,据南宋方觉琏《乡塾纪》记载:中伏、中秋、重九及春秋二社,各给假四日。过一个重阳节竟然能放四天假!
假期那么长,小学生百无聊赖,自然就要做出一些比较好玩的举动来。据北宋吕元明《岁时杂记》讲述,宋朝小学生为讨吉利,节假期间爱用红色丝线系一枚大蒜,往脖子里一挂,然后再出门,这样做的寓意是会计算(系蒜)。另外还用一根竹竿绑一棵大葱,从窗户里面往外捅,将刚刚糊上的窗户纸捅破,寓意是开聪明(葱明)。
宋代·陶渊明赏菊图
登高
重阳节登高,是古来就有的习俗,不独宋朝为然。
以大唐长安为例,每年重阳节,必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头插茱萸,爬到乐游原上登高望远。乐游原是长安城外的一片高地,位于大雁塔东北,爬上去一瞧,半个长安都在脚下。
宋代·杭州西湖清趣图
可是宋朝人重阳登高就没这么便利了。南宋首都是杭州,杭州市民还有凤凰山可登;北宋首都是开封,开封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,一马平川,到了重阳节,只好爬到城楼上登高了。当然,开封人多,城楼上站不下,即使站得下也不让随便登,于是士大夫们过重阳时竞相去豪富之家做客。豪富之家多建高楼,喝完大酒去楼上玩耍,登高问题迎刃而解。如苏东坡在开封当京官时,年年重阳都去驸马王诜家聚会,因为王诜在城郊建了别墅,不仅广种菊花,还有高台重楼,适合饮酒赏菊,登高望远。
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?宋朝博物学家方勺给出过解释:九九极阳,阳极转阴,登高为调阴转阳也。九是阳数,九月九是阳上加阳,阳到极点又成了阴,为了让阴阳调和,百病不生,到了这天就要爬到高处。为什么爬到高处就能阴阳调和呢?方勺没说,估计他认为高处离太阳近一些,能多吸收点儿阳气吧。
所以说,这一天,无论是从心里上,还是身体上,都算是我们离太阳最近的时刻。
戴花
王维诗曰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重阳登高,遍插茱萸,那茱萸其实不是像插秧似的插在地上,而是像插簪子似的插在头上。
按唐宋风俗,无论男女,头上均可插花。如邵雍《插花吟》:头上花枝照酒卮,酒卮中有好花枝。身经两世太平日,眼见四朝全盛时。一帮男人喝大酒,每人头上都戴着一枝花,花朵的倒影能映入酒杯。再如苏东坡《李钤辖座上分题戴花》:二八佳人细马驮,十千美酒渭城歌。帘前柳絮惊春晚,头上花枝奈老何。东坡诗中,头上花枝,说的可不是歌伎的头,而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头。
男人戴花,可不是为了臭美,而是为了讨吉利。两宋三百年,除了被金兵撵得四处逃窜的两宋之交,其余各年节庆,朝廷均赐花给大臣佩戴,如立春之日分赐“金银幡胜”,重阳之日分赐“缯綵茱菊”。所谓金银幡胜,指的是用金丝和银丝打造的飞蛾、蝴蝶、雄鸡、鸟雀之类装饰品,春节和立春的时候插在头上;所谓缯綵茱菊,指的是用上好丝绸捆扎的假茱萸和假菊花,每年九月初八分赐文武百官每人两朵,到九月初九放假那天戴到头上。
老百姓没有这项福利,重阳节如果想戴丝绸做的假茱萸和假菊花,只有自己掏钱购买。但是丝绸做的假花比真花还要贵,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采摘真花来戴。南宋大哲学家朱熹词曰:尚有紫茱黄菊,堪插满头归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宋朝的男人戴花,女人却不戴——宋朝女性只是将茱萸的果实摘下几枚放入一个小布包里,再把这个小布包佩戴在身上,时称“茱萸囊”。
茱萸一般是三月开花,七月结果,到了重阳期间,果实已经完全成熟,有的鲜红色,有的紫红色,一串串挂在枝头,珠圆玉润,煞是好看,剪下一枝,插于发鬓,跟菊花相映成趣。咱们现代人要是赶在九月初九穿越到宋朝,眼见满街男人纷纷插戴红色的茱萸和金色的菊花,肯定会感觉怪异,但是看久了应该就习惯了。
明代·设色菊花图
吃糕
重阳糕的口味多,吃法更多,重阳节自然是要吃重阳糕的。
宋朝的重阳糕分为很多种:最简单的叫“面糕”,用面粉拌糖,烫面蒸熟,切成菱形大块,最后用胭脂点色;稍复杂一些的叫“黄米糕”,一半面粉,一半糜子,加糖,加豆沙,分层铺放在模子里,洒上水,洒上油,上笼蒸熟,最后用柏枝装饰;还有一种“枣栗糕”,用米粉、面粉、枣泥、栗黄(板栗煮熟、去壳、去膜、捣泥)混合,作为糕馅儿,底层用米糕垫底,顶层用石榴装饰,蒸熟之后,片成薄片,再拼出花式图案;又有一种“饵公式糕”,做法不详,但主料是黑黍米、枣泥和豆沙。
现代江浙人过重阳,喜欢在重阳糕上插小旗,这其实也是宋朝遗风。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,更相遗送,上插剪彩小旗。可见宋朝市民也有用小旗来装饰重阳糕以增添喜庆色彩的喜好。
宋朝人不仅仅在重阳糕上插小旗,还喜欢在大号重阳糕之上叠置一些造型奇特的小重阳糕,例如捏成小鹿形状的糕点和捏成大象造型的糕点,前者叫“食鹿糕”,寓意来年“食禄”,也就是可以做官的意思;后者叫“万象糕”,寓意“万象高”,意思是万事如意,运程一年比一年高。
另据南宋金盈之《新编醉翁谈录》记载,九月初九天刚刚亮的时候,大人早早地蒸好重阳糕,先切一片放凉,等到孩子起床,将这片重阳糕和一枚柿子贴到孩子头上,让孩子掰着吃,寓意为“百事高(掰柿糕)。
明代·桂菊山禽图
赏菊与菊花糕
农历的九月也称菊月,菊花日渐金黄,菊花称九花。菊是有气节之花,按古人说法,它在霜降前后才开花,霜降前后最重要一个节日是九九重阳,所以重阳节也叫菊花节。赏菊花与吃菊花糕,都是这时的一大乐趣。好吧,如何能吃到菊花糕?可以自己DIY。做法当然有许多有种,以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。
菊花糕
用料:
杭白菊25朵(小);马蹄粉250克;枸杞20粒;清水1500克;冰糖适量;食用油适量;鲜菊花一朵。
做法:
1.把750克清水与马蹄粉混合搅拌至无颗粒的马蹄粉液,菊花花瓣掰下洗净;
2.取清水750克与杭白菊、枸杞一起中火煮10分钟,放冰糖,再次煮沸后熄火。捞出杭白菊,将新鲜花瓣放入糖水里面;
3.从已调好的马蹄粉液里面取250克,倒进菊花枸杞糖水里面,立即搅拌均匀;
4.把余下的马蹄粉液全部倒进糖水里面,继续按顺时针方向搅拌至粘稠糊状;
5.水烧开,模具四周抹少量食用油,把调好的糊倒进模具,放入蒸锅隔水大火蒸8分钟,转中火蒸8分钟。看到糕体变半透明状后,把筷子插进糕体,如能轻松抽出,关火取出模具;
6.放凉后便可取出,没有模具用盘子也行,放凉后切块,蒸的时间单次延长到10分钟。
注:杭白菊较小的,所以用25朵,如果花朵比较大,请酌情增减。没冰糖白糖亦可,放大约10小勺;第四步需要多搅一会儿,如果懒的话可以加入3g琼脂到液体中,一边加热一边搅拌直到琼脂融化,放入新鲜花瓣倒进模具放凉即可食用。
宋代·丛菊图
长按二维码进入希言自然订阅号
希
言
自
然
www.xyzr-attitude.com
长按二维码进入希言自然会客厅
香事、茶艺、插花,被视为中国的生活雅事,是中式生活的体现,体现了国人待人接物、修身养性的生活哲学。【详情】